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部门快讯
高原“特色产业”成为西藏农牧民的“摇钱树”
2008年01月08日 来源: 作者:
    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的战略决策,围绕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发展的思路,坚持“集中区域、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牧区特色产业。如今,这项旨在改变传统低效农牧业的高原“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自治区财政于2004年设立了特色产业专项资金,按照做大做强、政府引导、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采取投资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07年10月,自治区财政、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已投入特色产业专项资金6.2亿元,引导和带动民间、社会资金6.4亿元,在西藏60余个县实施184个特色产业建设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刘莉说。

    在特色产业激励政策引导下,一个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在高原兴起。在藏南谷地,由国家投资1383万元的山南地区藏鸡养殖基地,共有3800多户农牧民通过养鸡尝到了甜头,现在年户均增收达1万多元;在藏北草原,国家投资2695万元实施主要包括糌粑加工、牛羊肉加工等49个项目,而那曲地区罗马镇畜产品加工销售点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位于青藏铁路沿线的小镇,如今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工销售牛羊肉、酸奶等特色畜产品,带动养殖大户300户,年户均增收超过万元;在藏东林区,国家投入176万元的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牦牛育肥项目,自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累计出栏育肥牦牛2000多头,实现纯利润150万元;在藏西高原,阿里地区通过建立绒山羊基地进行扶贫,在4县、23个乡镇设立绒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养殖户达1166户,项目区人均增收961元;而位于西藏腹心地区的拉萨市林周县,现在已建成了年产20万只商品鸭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户均增收6000多元。

    据自治区农牧厅统计,通过加大特色农牧业产业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当地农牧民增收,使西藏项目区农牧民人均年增收660多元。

    刘莉对记者说,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自治区相关部门联合协作,集中财力,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区内外市场,打破传统“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大力扶持和培育示范乡、专业村和重点户,加快“一村一品”工作进程,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产业带,把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唱“特色戏”,实施“走出去”战略。

    如今,西藏不少农牧区土特产品,如牦牛肉、青稞、牦牛酸奶、山羊绒、藏猪肉、藏鸡肉等经过市场化开发和运作,“身披”精美包装进入西藏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有的产品甚至通过铁路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

    2006年,西藏220多万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2435元,比上年增长11.7%,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创下10年来最高增长幅度,特色产业功不可没。

    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带、以“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为主的禽蛋奶产业带、以藏东为主的林下资源产业带,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态势开始呈现。各项目区群众热情高涨,正通过政府播种、自己抚育的“特色产业”这棵“摇钱树”,装满钱袋子,建设新农村。

    刘莉说,“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将继续整合、统筹安排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坚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根据《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支持饲草奶牛基地、优质青稞油菜基地、绵羊培育基地、优质绒山羊基地、藏猪藏鸡基地、特色建材等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