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藏文化,就不得不提康巴文化。“康巴”即康区的人。昌都地区位于康区的腹心地带,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较早地受到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和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以及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等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
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康巴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的独特文化。在这一文化区内,藏文化以其特殊的绚丽色彩浸润着康巴大地。在康巴金碧辉煌的喇嘛寺中,康巴人总是在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造像、雕塑上,生动地展现出自己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形成了康巴的噶玛嘎赤画派等独具特色的流派;在建筑、装饰、手工艺品和服饰、歌舞、藏戏、说唱艺术等方面,康巴人更强烈地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形成了康巴藏文化特有的风格和魅力。康巴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信仰习惯等许多方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性。这一特性体现在康巴文化中的格萨尔人文精神上。另一方面,康巴文化又不是单一的藏文化,除藏文化之外,它还包含着其他—些民族文化,具有文化兼容与复合的特色。就旅游文化来看,康巴文化中既有西藏高原人文神韵,又兼容各民族多元、复合文化的绚丽风采。高原壮美的自然与精彩纷呈的景观,人文风情,缔造了康区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康巴旅游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由于康巴文化多样性、多重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加之康区险峻的自然环境,出门不是登山就是下山、涉水,很多康巴人既注重人文精神,又注重物质精神。而这些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传统,在历史上造就了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和威震藏区、强悍无畏的康巴斗士及信徒万千的康巴高僧大德。千百年来,康巴文化因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涵广博,日益凸显出其文化的历史厚重性。昌都卡若等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使康巴文化溯源到距今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形象地再现了青藏高原远古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概貌,填补了西藏考古的重大空白。在康巴文化中,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文化的“活化石”,饱含着历史积淀的厚重与深沉。
基于此,近年来,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旅游角度,昌都有关部门充分继承和运用康巴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人文精神,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开放、宽宏、大度的精神,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促进藏东康巴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精力打造、宣传康巴文化也就成了昌都当地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特别是旅游部门更是着力打造“腹心康巴” 旅游品牌,与周边先期发展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茶马古道等交相呼应,努力形成大文化、大旅游格局。
多年来,昌都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发掘、整理、抢救康巴文化遗产。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三大舞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仁旺堆等6名同志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达波罗古泽刻版技艺、芒康曲孜卡三弦舞、盐井食盐制作技艺、昌都噶玛噶赤画派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康、昌都、丁青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西藏民族艺术之乡”;昌都县噶玛噶乡手工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西藏手工艺艺术之乡”;丁青县色扎乡热巴、江达县岗托镇藏戏、察雅县香堆镇藏戏、芒康县曲孜卡三弦、昌都县城关镇锅庄被地区行署授予“地区级艺术之乡”,昌都17名民间舞蹈艺人、9名民族手工艺艺人、6名民间绘画艺人、3名格萨尔说唱艺人被地区行署授予“文化艺术传承人”荣誉称号。在文物保护方面,卡若遗址和查杰玛大殿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个。5年内,昌都地区先后3次组织专门力量对昌都地区11个县开展了文物基础调查、文物鉴定、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等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昌都地区境内发现的芒康多拉日追石刻群、江达森达石雕群、洛隆大型土丘墓葬群、察雅石棺墓葬等规模在西藏首屈一指,极为罕见。
多年来,昌都康巴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生机盎然。昌都艺术家们创作了大型歌舞剧《藏东四季韵》、《神奇的家园》,综艺歌舞类节目《西藏情》、《雪域三江情》、《路》,歌曲《富饶的三江流域》、《吉祥昌都》等一批群众喜爱、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充分发挥了示范性、导向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繁荣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活跃了昌都的文艺舞台。当地文艺团体多次代表西藏参加国内外多项大型文化活动和演出。特别是2007年,丁青县热巴艺术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和执委会颁发的“太阳神鸟金奖”,彰显了昌都地区文化艺术的创作水平,扩大了康巴文化艺术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