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妮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先生,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拜有庆先生,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楠先生,那曲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次旺白玛女士,山南市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隆子县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伍成林女士,由他们向大家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谭相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谭相东: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十周年之际,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十年来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在“组团式”支援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借此机会,我代表西藏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支援省市、支援医院和支援专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决策部署,把“输血型”为主的援藏方式转向以提升能力、“造血型”为主的援藏方式,重点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确定了“两降一升三不出”工作目标。2021年8月,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将13个基础条件好、辐射范围广、诊疗能力强的县人民医院纳入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范围,形成了“1+7+13”格局,又提出“五个提质增效”的目标。2015年以来,先后11批次2417人次“组团式”援藏专家进藏,重点做实做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原医学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两降一升三不出”目标顺利实现。“两降一升三不出”是指到2020年底,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8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降至12‰以下、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0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有效治疗。截至2020年底,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从“组团式”援藏开始前2014年的108.86/10万降至48/10万、婴儿死亡率由16.81‰降至7.6‰、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2.19岁,增长幅度全国领先;近400种“大病”不出藏,22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就能治疗,绝大多数“小病”在县乡镇能够解决,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预定目标如期实现。
十年来,受援医院等级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2015年8月前,全西藏只有自治区人民医院是“三甲”医院,经过十年“组团式”帮扶,已有6家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近期将接受“三甲”创建工作评审。13家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已有7家创建为“二甲”医院,近期还有3家医院有望创成“二甲”医院。受援医院等级创建工作有力提升了“1+7+13”医院的整体诊疗能力、医务人员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
十年来,“五大中心”建设卓有成效。“1+7”医院“五大中心”建设是“组团式”援藏阶段性重要目标,对于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五大中心”是指胸痛、脑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经过不懈努力,“1+7”医院已全部建成“五大中心”,其中,国家级20个、自治区级9个、地市级11个。在此基础上,各医院将持续完善急救急诊工作机制和流程,整合院前、急诊和专科救治资源,更好地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急诊急救兜底保障。
十年来,受援医院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2个对口支援省市184家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签订帮带协议,全面落实“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机制,发挥援藏专家“传帮带”作用,持续帮扶受援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以人才强专科、以专科强医院,至今已帮带2039个医疗团队、培养5416名本地医务人员,受援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13.6万台,开展和推广新业务新技术5211项,填补空白2806项,制定学科和专科发展规划2782个,申请科研项目2215个,“打包”先进经验2358个,“组团式”专家开展学术交流3356场,形成了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如饥似渴的学习氛围。不久前,阿里地区一名从事地质勘探的同志突发主动脉血管夹层,这种情况即使在高水平大医院也有较高的死亡风险,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专家指导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立即手术,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抢救,植入3个支架,消除了夹层破裂风险,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十年来,援藏专家与各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进藏工作是“组团式”援藏专家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各位专家始终牢记“医疗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全身心投入,经历了艰苦条件、突发事件等考验,与受援医务人员和各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进藏不久就以主人翁姿态投身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为取得高原疫情阻击战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援藏专家与本地医务人员一道,迅速投入伤员救治工作,把震灾给群众带来的健康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彰显了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十年守望相助,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将立足新起点,推动“组团式”医疗援藏从以医疗为主,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全方位提升转变。一是进一步提升“1+7+13”医院诊疗水平。加强重症、心脑血管、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和院前急救,实现“1+7+13”医院综合实力和诊疗服务水平提质增效。二是加强高原医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聚焦高原病发病机制、防治关键技术、保健适宜技术和设备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三是探索创新“组团式”援藏体制机制。总结10年成功经验做法,探索创新医疗人才“育引用留”机制。用好用足区党委组织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西藏人才工作19条措施。四是强化医教协同工作。支持“组团式”援藏专家到西藏大学等高校任教,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后继有人贡献力量。我先讲这些,谢谢大家。
坦妮娅:
感谢谭相东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
十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给受援医院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具体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谢谢!
拜有庆: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拜有庆,您的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今天,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十年耕耘,京拉携手,我们共同见证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接下来,请允许我用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这段奋斗征程。
——医院水平从“创三甲”到“强三甲”。十年前,拉萨市人民医院只是一家普通的地市级医院;今天,我院成为西藏首个通过“三级甲等”评审的地市级医院。北京市属22家医院189名专家,从首都北京跨越3600米海拔高度来到雪域之巅,十年如一日,倾力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了服务规模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与十年前相比,医院年门急诊量达到37万人次,增长2.5倍;手术量从1972台增至8021台;住院患者从7100人次增加到2万多人次,增长1.8倍;在2023年度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们获评B+等级,位列自治区第二名;今年4月,我院又以优异成绩通过“三甲”复审。
——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通过“以院包科”形式支援的临床科室已达到12个,累计开展400余项新技术,许多过去不敢想、不敢治的病,现在能够独立诊治,例如,2023年7月儿科成功救治了一名760克超低体重新生儿,心血管内科可以开展射频消融术,填补了自治区心律失常手术空白;创新设立高原反应救治中心、睡眠监测中心等特色专科;建成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让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转危为安。
——人才培养从“输血”到“造血”。北京的援藏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授人以渔”的传承。自2015年以来,累计有182名专家与460名我院医务人员“结对子”,引进200多项新技术;本院高级职称医生增加70人;科研项目从“多年立一项”到“一年立多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3项、自治区课题110多项,高原医学研究占比近80%。
——“首善标准”与“老西藏精神”深度融合。我们始终牢记“健康是民生之本”,让医疗服务更贴近群众。援藏专家始终与我院医务人员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持续开展日间手术,让白内障患者“当天手术、当天回家”;推进智慧医疗,开展5G远程手术、远程会诊;深入牧区义诊,制作双语科普作品,让“安吉啦”成为群众最亲切的称呼,让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与北京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十年深耕,初心如始。援藏专家与我院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技术帮扶,升华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深化完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机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援藏专家,聚焦“强三甲·强中心”目标,为维护和促进拉萨乃至西藏各族群众健康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中国网记者: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请问发言人能否分享一下相关救治案例?谢谢
李楠: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李楠,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第十批和第十一批队员,现在援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藏期间,我与本地医务人员并肩工作,今天,我与大家分享几个动人故事。
第一个故事,2024年9月,一位27岁的藏族阿佳,怀孕9个多月了,一天夜晚突然抽搐昏迷,生命垂危。医生们火速对其开展剖宫产手术,婴儿的啼哭刚刚缓解手术室的紧张气氛,抢救母亲的战斗就开始了——她的血小板急剧下降到正常值低限的五分之一,因溶血、红细胞破坏,尿液变成浓茶色,出现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检验结果危急值预警接连而至。医疗团队敏锐判断这是围产期血栓性微血管病,病程十分凶险,随时有生命危险。我的徒弟旦增曲珍迅速为患者启动血浆置换。经过连续3天血浆置换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患者的尿液颜色渐渐变浅,器官功能逐步恢复。在高原阳光下,她的眼睛轻颤着睁开,这位母亲终于能够亲手接过可爱的儿子。
第二个故事,2024年10月,一位那曲牧民遭遇严重车祸,诊断为脾破裂、腹腔感染、休克、多发骨折,腹腔内出血高达2500毫升。脾脏切除术后,他依然在休克、腹腔耐药菌感染和呼吸衰竭的深渊中挣扎。面对治疗工作多重矛盾,多学科医疗团队日夜守护,采用微创腹腔穿刺和冲洗控制感染,积极调整抗生素联合用药,经过持续近4个月的生命接力,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他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接过哈达的那一刻,我想我们兑现了“大病不出藏”的庄严承诺。
第三个故事,2025年8月,一位60岁的藏族老阿妈因肺部感染、药物过敏,全身皮肤黏膜大面积坏死脱落入院,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伴发多器官功能不全,这种情况患者死亡率高达95%,治疗如同走钢丝,每一步决策都要充分权衡风险与获益。我带教的次央医生反复评估病情,研究制订治疗方案,免疫调节、抗感染、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多管齐下,针对受损皮肤轻柔换药、精细护理,严格执行院感措施。在团队近一个月夜以继日的守护下,她终于康复出院。这也是西藏自治区成功诊治的首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这种病例在北京也极为罕见,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一年援藏将尽,我选择了再续一载。这不仅源于对临床学科内涵建设的深切体会;更是被一代代援藏同仁前赴后继、心系患者的大爱情怀深深感召。第8、9批援藏医生范翔曾诊治一例3个月的西藏患儿,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因月龄小,手术风险高,暂无法在高原进行手术,去北京手术,家长又担心路途远、费用高。彼时正值轮换之际,范翔医生也担心下一批援藏队员不是这个亚专业怎么办,为了把技术留下,也为了患儿的一生光明,范翔医生下定决心再延期一年,待患儿身体条件改善为其手术,并获得成功。榜样就在身边,他们用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让我愈发懂得:真正的医疗援藏,是技术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是授人以渔的生命馈赠。
我先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经济日报记者:
十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师带徒”为西藏培养了5000多名本地医务人员,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我们本地医生都学到了哪些本领?谢谢!
次旺白玛: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那曲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次旺白玛,是“师带徒”的直接受益者,我的成长历程凝聚了带教老师的心血。我有三点体会与感悟:
第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我的带教老师郭传家医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他来院的第一周,就带着我们系统梳理产科常见危重症的诊疗路径。他不仅讲“怎么做”,更讲“为什么这么做”。在一次产后出血病例讨论中,他层层剖析,从病理生理机制讲到临床决策逻辑,一一呈现。“白玛,你看”,他指着病历对我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止血,更要树立从预警、评估到综合救治的全流程意识。在那曲,医疗条件有限,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有限,理论就是最可靠的指南针。”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过去,我们更多凭经验和教科书处理问题,而郭老师带来的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严谨的临床思维,让我真正“知其所以然”。
第二、从“看着做”到“动手做”。为了将知识转化为手上的真功夫,郭老师设计了“教学查房—模拟演练—独立操作—复盘总结”等阶梯式带教法。印象最深的是,2025年8月17日,有一名前置胎盘并发大出血的孕妇,在救护车到达前我们就做好了准备,车辆刚停下来,我们第一时间将患者推入手术室,仅用5分钟就娩出新生儿,听到那声响亮的啼哭,我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术后那位产妇紧紧拉住我的手,哽咽着说:“医生,谢谢你救了我和孩子…”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我不再是“看着做”的学员,而是守护母婴安全的使者。
第三、从“受益者”到“传承者”。在一批批“组团式”援藏团队的接续帮助下,我们医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全面建成“五大中心”,建起120急救体系,打造产学研基地,儿科、急诊科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行列;三百余项新技术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如今,我也像老师带我一样,指导更年轻的同事。我深知,自己已从医疗援藏“受益者”,成长为高原医疗事业的“传承者”。我将把援藏老师的每一份教诲,化为前行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高原医者的初心,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尽我所能、奋斗终生。谢谢大家。
坦妮娅:
下面是本场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中新社记者:
请发言人谈谈“组团式”援藏给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有什么考虑?谢谢!
伍成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是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县中心医院院长伍成林,来自湖南省常德市卫生健康委。下面,我谈谈援藏给隆子县医疗卫生工作带来的切实变化。
第一,硬件全面改善。“组团式”医疗援藏以来,先后获批国家投资、援藏资金1.1亿元,完成隆子县中心医院提质改建工程,新建高压氧室、感染楼、待产室等,改扩建病理室、手术室,采购64排CT等大型设备;完成了列麦、热荣等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目前隆子县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已基本完成。
第二,人才逐步培优。充分发挥“组团式”医疗援藏优势,坚持选苗、培养、考核、激励一体推进,精准落实“师带徒”,探索建立“1+2+N”传帮带模式,就是1名援藏医生帮带1-2名当地医生、辐射带动N个科室医生;同时加大“送出去、请进来”力度,每年组织本地医护人员前往内地高水平医院进修培训、学习交流。常态化、分批次、分层次对乡村医生开展“全覆盖”式能力提升培训。近几年累计培训500多人次,培养了22名本地专业人才,有8名医生能独立完成常规手术。
第三,学科重点加强。科学制定总体学科建设方案,扎实推进“一院对一病”工作,强化隆子县医院骨科、内科、妇产科等重点学科,突破麻醉科、普外科等较弱学科,提升肺结核、白内障等地方常见病和肺水肿等高原病诊疗水平,近年来我们新设感染、精神卫生、高压氧等3个科室,病理科即将开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20余项。
第四,管理不断提质。统筹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县乡村的质控体系,出版9期质控通讯。投入80多万元,全面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文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和内部管理精细化。
第五,服务整体提升。在援藏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隆子县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接诊病种不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5%,手术量节节攀升,先后开展无痛肠胃镜、无痛分娩等多项新业务,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改善。2024年县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达到4.4万人次,较帮扶前提升18.9%、住院量突破1000人次,较帮扶前提升23.8%,手术124台次,比帮扶前提升近70%。
“把优质医疗的‘根’扎在雪域,让边境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服务”是我们不变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以远程医疗为平台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二甲”复审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管理与服务,以绩效评价为载体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将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高标准区域医疗中心,为隆子及周边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谢谢大家。
坦妮娅:
感谢发言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